编者按:在有关艺术的经典论述中,作品的价值常与它的稀缺性及其背后艺术家独特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然而,当AI进入艺术的殿堂牛管家,一场关于“美”的革命悄然发生。它带来的不只是新奇炫目的图像,更是对艺术创作和欣赏方式的结构性颠覆。这场美学范式的深刻转变,正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艺术的本质,并在技术的镜像中,重新定位人类自身在艺术中的角色。
传统艺术的价值,长期以来与“灵韵(Aura)”紧密相连。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摄影小史》中这样解释“灵韵”:“灵韵是什么?是独特的时空之线,是显得如此之切近的那唯一的遥远现象。”在这一概念下,灵韵与艺术作品的本真性和唯一性相连,是神秘且有距离感的。以梵高的《星月夜》为例,我们赞叹的不仅是它大胆的笔触与色彩,更是画作中融入的作家痛苦而炽热的灵魂和那些不可复刻的生命瞬间。
图为梵高《星月夜》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由于艺术作品难以被复制,灵韵始终居于审美体验核心位置。工业革命以来,机械复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灵韵不可避免地走向“消逝”。如今,AI艺术的出现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AI艺术作品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原作,其天生可以被无限复制和修改。它也摒弃了时间在作品上留下的痕迹,形成一种无历史的、一次成型的“完美”。这种完美并非源于对某种理想美的追求或对主观情感的表达,而是对海量训练数据中统计模式的极致还原和优化。
具体而言,AI模型通过分析人类既有的艺术成果来工作。在缺少明确引导的情况下,其输出往往倾向于再现符合既有审美范式的内容。例如,AI能够基于海量图像数据生成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的完美脸庞,但这种完美源于高度的典型性而非独特性。同样,在复刻特定艺术风格时,AI可以排除人类创作中所有偶然的、不纯粹的要素,实现精准地模仿再现。然而,这种建立在统计优化基础上的完美,却往往伴随着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所说的“超真实”(Hyperreal)特性。他提出的“超真实”是一种“比真实更真实的拟向”,消解了原作与再现之间的界限,也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区别。
牛管家
图为即梦AI生成的“完美脸庞”
然而,正如本雅明指出的那样,灵韵消逝的过程不仅带来失落,也蕴含着积极的因素。灵韵的神秘与距离感曾让艺术一度是少数人的专利,观众大多只能被动接受既定的阐释方式。而AI艺术的出现冲击了这一传统权力结构,赋予观众前所未有的主动参与权。通过交互与再生成,观众得以直接介入作品的建构过程,从而使单纯的审美体验转变为动态的、个性化的共同创造。此时,艺术不再只是静默的崇拜对象,而成为可对话、可重塑的开放性存在。
在这一转变中,艺术的价值重心从“对象”转移至“过程”。观众参与的不只是结果,更是创作的发生现场。正是在这样的动态实践中,“灵韵”实现了其当代形态的转生:它不再依赖于物质独一无二的存在,而是进入生成行为本身。也正因如此,AI所生成的“超真实”完美反而强化了我们对真实的不完美的渴望。灵韵并未完全消失,而是在技术的映照下,回归艺术的本质内涵——人的在场与生命体验。它提醒我们,艺术的终极价值并非是视觉上的完美,而是其中蕴含的、无法被算法复制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温度。
图为即梦AI生成的“人类艺术与AI艺术”
AI艺术所创设的新美学范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认知和评价艺术的方式,也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艺术与人类自身的关系。它冲击了以“灵韵”中心的传统审美体系,将艺术从对实物的崇拜引向对过程的参与、从对完美的追求转向对真实的反映。
面对这场不可逆的技术变革,我们不应止步于抗拒或怀旧,而应主动重塑自身在艺术世界中的角色。创作者需要超越单纯的技术模仿,将AI视为激发想象力的协作伙伴。在未来,重要的将不再是技术熟练度,而是能否用AI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探索算法逻辑之外那些更具观念性、社会性与批判性的艺术实践。欣赏者则需培养一种新的视觉素养,主动追问画面背后的生成机制与文化语境,逐渐成长为更具反思能力的参与性观众。
图为即梦AI生成的“人类艺术家与AI”
AI并没有终结艺术,而是通过技术的镜像,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人”的价值所在。AI艺术挑战了我们,却也最终引领我们回归到对生活本身的深度体验和对人文精神的永恒追问。这场审美革命的终点不是让机器替代人类,而在于人更深层次的自我发现。正是在与人工智能的对照中,我们得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自身,也更加自由地实现自我。AI终将成为一面新的镜子,它映照的不是机器的能力,而是我们是否依然能够用艺术回应生活与人性。
撰稿人:何博媛牛管家
天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